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
中国制造业成本压力上升 减税降费呼声高涨
发布日期:2018-01-09 13:48:36 来源: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“玻璃大王”曹德旺说者无心,但听者有意,有关中国制造业困窘的话题再次撩动人心。曹德旺对中美制造业成本的比较和算账,不啻于给长期依赖低成本优势的中国制造“当头一棒”,也让为制造业减税降费的呼声再次响起。
首先,税负问题之所以在过去不成为问题,在于中国经济高歌猛进,以及成本尚未大幅攀升,所以企业的日子也过得顺风顺水。但当经济放缓时,税负问题就凸显出来,并对企业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。这个时候的倒逼压力,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,有可能逼出一条创新转型的生路,也有可能逼至死角,腾挪不得。税负之外,用地成本的上升也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。因为地方极其依赖“土地财政”,所以中国的土地成本也愈发成为企业的拦路虎和绊脚石。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抱怨过工业用地的价格太高,而深圳也因为地价高昂而让华为选择将部分业务迁出。
减税降费,一直是过去这些年政府施政的重要一环,并在今年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。“营改增”推广的减税规模约在5000亿元,个税的新税制改革也将在明年迈出实质性的一步。尽管如此,企业的税感仍很强烈。很多减税,囿于地方的“软抵制”而并未真正落实,要么税减费增,要么代之以“加强税收征管”而扩大征税冲动。
根本的原因在于,公共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制度笼子外面,仍保持着随意扩张的随意性。这样,政府部门一方面拒绝减员减支,另一方面却能将征税(费)冲动落实为征税(费)收入,所以企业和个人继续承受着重税压力。因此,中国经济的大规模减税,从技术层面是政府部门真正割肉让利,比如降低头号税种增值税的税率;从战略层面则是不忘深改的初心,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,有权不可任性,有权必受制衡。
其次,中国制造业的成本问题,不仅仅是税负问题,也是过剩产能的问题。很多企业仍“顽强”地生产着中低端产品,不愿意费劲拓展产品和品牌价值。大量企业麋集于此,利润率微薄,成本也因为市场难以出清而居高不下。中国制造一方面在中低端产品上供给过剩,另一方面在产品上供给不力,如何突围这种失衡,决定着中国制造未来到底是跟谁竞争?较好的结果是跟美日德比拼高精尖,较差的结果就是仍在跟东南亚比拼低成本。
事实上,中国制造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,仍然拥有综合成本的优势,比如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,以及全产业链的集聚效应,这是东南亚及南亚一些低成本国家所无法比拟的。相比纯粹的低成本竞争,中国制造并不在意,因为我们也在主动“腾笼换鸟”,也在顺势而为地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。但如果中国制造的成本企及美国的成本线,形势就严峻得多,因为后者在创新、技术、产权(知识产权)保护以及美元等方面非常有竞争力。所以,中国制造需要在转型和降成本的“两手”上都要硬,避免成为“夹心层”。
首先,税负问题之所以在过去不成为问题,在于中国经济高歌猛进,以及成本尚未大幅攀升,所以企业的日子也过得顺风顺水。但当经济放缓时,税负问题就凸显出来,并对企业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。这个时候的倒逼压力,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,有可能逼出一条创新转型的生路,也有可能逼至死角,腾挪不得。税负之外,用地成本的上升也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。因为地方极其依赖“土地财政”,所以中国的土地成本也愈发成为企业的拦路虎和绊脚石。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抱怨过工业用地的价格太高,而深圳也因为地价高昂而让华为选择将部分业务迁出。
减税降费,一直是过去这些年政府施政的重要一环,并在今年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。“营改增”推广的减税规模约在5000亿元,个税的新税制改革也将在明年迈出实质性的一步。尽管如此,企业的税感仍很强烈。很多减税,囿于地方的“软抵制”而并未真正落实,要么税减费增,要么代之以“加强税收征管”而扩大征税冲动。
根本的原因在于,公共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制度笼子外面,仍保持着随意扩张的随意性。这样,政府部门一方面拒绝减员减支,另一方面却能将征税(费)冲动落实为征税(费)收入,所以企业和个人继续承受着重税压力。因此,中国经济的大规模减税,从技术层面是政府部门真正割肉让利,比如降低头号税种增值税的税率;从战略层面则是不忘深改的初心,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,有权不可任性,有权必受制衡。
其次,中国制造业的成本问题,不仅仅是税负问题,也是过剩产能的问题。很多企业仍“顽强”地生产着中低端产品,不愿意费劲拓展产品和品牌价值。大量企业麋集于此,利润率微薄,成本也因为市场难以出清而居高不下。中国制造一方面在中低端产品上供给过剩,另一方面在产品上供给不力,如何突围这种失衡,决定着中国制造未来到底是跟谁竞争?较好的结果是跟美日德比拼高精尖,较差的结果就是仍在跟东南亚比拼低成本。
事实上,中国制造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,仍然拥有综合成本的优势,比如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,以及全产业链的集聚效应,这是东南亚及南亚一些低成本国家所无法比拟的。相比纯粹的低成本竞争,中国制造并不在意,因为我们也在主动“腾笼换鸟”,也在顺势而为地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。但如果中国制造的成本企及美国的成本线,形势就严峻得多,因为后者在创新、技术、产权(知识产权)保护以及美元等方面非常有竞争力。所以,中国制造需要在转型和降成本的“两手”上都要硬,避免成为“夹心层”。
下一篇: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将面临这些变化
上一篇: